我是老張,一個與泥土、花草打了三十年交道的老園丁,不是在園子裡擺弄,就是在去擺弄花草的路上。薰衣草這紫色的小精靈,香氣迷人,看著舒心,但說實話,在咱們台灣這氣候下,要種得好、開得旺,還真得講點門道。別看市面上賣的盆栽挺精神,買回家稍不留神就蔫了,我可是交了不少學費的。今天就把我這三十年摸爬滾打,特別是跟薰衣草“鬥智鬥勇”的經驗,一股腦兒掏給你,希望能讓你少走點彎路。
目錄

薰衣草種植季節
薰衣草種植季節的黃金期,老張我強烈推薦在秋天!具體點說,大約是 10月中到12月初。為什麼是秋天?溫度下來了,沒那麼酷熱,颱風季也差不多過了,雨水相對穩定(雖然有時還是挺多)。這時候種下去,小苗有足夠的時間在相對舒適的環境裡長根、適應,積蓄力量迎接春天開花。想想看,讓它在家門口站穩腳跟,總比夏天一來就熱暈強吧?
那春天能種嗎? 薰衣草種植季節在春天(2月底到4月初)也算勉強及格。但春天種有個大問題:苗還沒壯實,恐怖的梅雨季和緊接著的酷暑就殺到了!濕度高、溫度飆,簡直是薰衣草的噩夢組合。我早年不信邪,春天種過一批,,不提也罷,損失慘重。當然,如果你在海拔稍高(比如800公尺以上)或者夏天特別涼爽通風的地方,風險會小點。
至於夏天?拜託,新手千萬別輕易嘗試!除非你有溫控設備或者種在冷氣房。冬天呢?台灣北部濕冷,寒流來時溫度會太低(尤其某些品種),南部溫暖些可能可以,但生長也慢。所以綜合來看,薰衣草種植季節的首選,還是咱們台灣的秋季!

土是根本!搞錯土壤,薰衣草直接跟你說再見
苗買來了,季節也對,接著就是給它安個舒適的“家”。這薰衣草種植土壤選擇,可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!絕對不能馬虎。
薰衣草最怕什麼?怕“悶”、怕“濕”、怕“黏”!它喜歡啥?喜歡“透氣”、“疏鬆”、“乾爽”!記住這六字真言。台灣很多地方的原生土壤是黏質土或者壤土,保水性太好,對薰衣草來說就是災難。你澆一次水,它能在濕漉漉的土裡泡好幾天,根不爛才怪!這就是很多人養死薰衣草的第一大殺手 —— 爛根。
所以,薰衣草種植土壤選擇的原則就是:排水第一! 怎麼配土?老張我的獨家配方是這樣的:
- 基礎介質 (60%): 粗顆粒的泥炭土或椰纖磚塊(椰纖更環保些),提供基本結構和保肥力。別用那種細如粉末的廉價泥炭。
- 疏鬆功臣 (30%): 珍珠石!這個白白的顆粒物太重要了,能讓土壤保持鬆散,增加無數空隙讓空氣和水流通。蛭石也可以加一點點,但它有點保水,別太多。
- 排水專家 (10%): 細顆粒的發泡煉石(赤玉土一類的也行),鋪在盆底或混在土裡,都能有效幫助多餘的水快速流走。河沙洗淨也能用,但比較重。
薰衣草種植土壤選擇還有一個關鍵點:酸鹼值 (pH值)。薰衣草偏好 中性到弱鹼性 (pH 6.5 – 7.5) 的環境。台灣很多土壤偏酸,怎麼辦?簡單!拌土時加入少量 石灰粉、稻殼炭或草木灰。稻殼炭和草木灰還能補充鉀肥,一舉兩得。這個小動作,對薰衣草的生長活力影響很大。
不同介質特性對照表
介質名稱 | 主要作用 | 優點 | 缺點/注意事項 | 推薦比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泥炭土/椰纖 | 基礎保肥、提供結構 | 輕盈、有機質豐富 | 椰纖需泡開;劣質泥炭易板結 | 約60% |
珍珠石 | 透氣、疏鬆土壤 | 輕、不分解、改善結構極佳 | 本身無營養 | 約30% |
蛭石 | 保水保肥、輕質 | 含礦物質、幫助幼苗 | 長期易粉碎、保水性強(需控制量) | |
發泡煉石/赤玉土 | 排水、墊底、增加重量 | 排水極佳、穩定 | 較重、成本稍高 | 鋪底或混入約10% |
稻殼炭/草木灰 | 調節酸鹼(pH↑)、補鉀 | 天然、含鉀肥 | 不可過量、少量多次 | 少量拌入 (每盆一小把) |
盆栽的朋友,盆器選擇也很重要!務必選有底孔的盆!瓷盆漂亮但透氣差,我個人偏好 素燒陶盆(紅陶盆) ,透氣性一流,能幫助土壤更快乾爽。塑膠盆也行,但底部碎磚塊或多點發泡煉石墊底是必須的。記住,薰衣草種植土壤選擇做對了,等於給它裝上了救生圈!

澆水是門藝術:多了爛根,少了枯死
說到澆水,這可是新手最容易栽跟頭的地方。很多人愛花心切,生怕渴著它。薰衣草種植澆水指南的核心就一個字:“懶” !但不是真的懶,而是 “寧乾勿濕” !
薰衣草耐旱能力很強,它的葉片灰綠色,帶有絨毛,就是為了減少水分蒸散。相反,它的根非常怕水澇。所以,薰衣草種植澆水指南的黃金定律是: “土乾透了再澆透” 。怎麼判斷土乾透?
- 手指插入法: 最簡單粗暴有效!手指伸進土裡約一個指節(2-3公分深),感覺不到明顯的濕潤感,只有乾燥的顆粒感,OK,可以澆水了。
- 掂盆法: 澆透水後把盆子掂量一下,記住那個重量。等感覺盆子明顯變輕了(土壤乾了水分蒸發當然輕),就該澆了。這個需要點經驗。
- 觀察植株: 輕微缺水時,薰衣草葉片會稍微有點軟垂(注意是輕微軟垂,不是嚴重萎蔫)。但別等到嚴重萎蔫才澆,那對它傷害也不小。
澆水的方式: 一定要澆透!看到水從盆底孔嘩啦啦流出來才行。最忌諱每次只澆一點點,只濕了表土,下面還是乾的,根就往淺層長,更不耐旱。也忌諱盆底積水!澆完水十幾分鐘後,記得把底盤裡的積水倒掉!
季節差異:
- 春秋生長季: 遵循“土乾透澆透”原則。頻率嘛,看天氣,可能三五天一次,也可能一週以上。別死記硬背“幾天一次”,看土!看土!看土!
- 夏季: 高溫蒸發快,可能需要檢查得勤快一點。但!重點來了! 夏天澆水更要謹慎。高溫+土壤悶濕是爛根的王炸組合。最好選在 “清晨”或“太陽下山後” 澆水,避開中午酷熱時段。水溫別太冰涼。極端高溫時,可以稍微在盆土表面噴點水降溫(不是噴葉子!尤其下午晚上別噴,容易誘發病害)。
- 冬季: 生長緩慢或停滯,蒸發量小,澆水間隔要大大拉長!可能一兩個禮拜甚至更久才需要澆一次。同樣,手指插下去判斷最準。特別是陰雨連綿的日子,更要忍住澆水的衝動!

薰衣草澆水頻率參考指南
重要提醒: 這只是基於理想環境(通風良好、光照充足、使用推薦配土)的大致參考!實際情況千差萬別,務必以「手指探土法」為判斷核心!
- 季節 天氣狀況 檢查頻率 澆水時機判斷
- 春/秋 (生長季) – 晴朗乾燥 ▶ 每2-3天檢查 ▶ 土表下2-3cm乾燥
- 春/秋 (生長季) – 陰天潮濕 ▶ 每4-5天檢查 ▶ 土表下2-3cm乾燥 + 盆明顯變輕
- 夏季 – 連續高溫晴熱 ▶ 每天檢查 ▶ 土表下2cm略乾/盆很輕 (清晨/傍晚澆)
- 夏季 – 悶熱潮濕/雷陣雨 ▶ 每2-3天檢查 ▶ 土表下3cm乾燥/盆很輕 (澆水需非常謹慎!)
- 冬季 – 寒冷乾燥 ▶ 每7-10天檢查 ▶ 土表下3-4cm乾燥/盆很輕
- 冬季 – 連續陰雨濕冷 ▶ 每2週或更久檢查 ▶ 土表下4cm乾燥/盆非常輕 (基本不澆)
🚫 致命錯誤:盆土未乾透就再次澆水!
掌握好這套薰衣草種植澆水指南,你的薰衣草就離健健康康不遠了。記住,澆死的十有八九,旱死的真不多見!
實戰!跟著老張一步步種植
理論講了不少,現在來點實際操作的乾貨,這是薰衣草種植方法的核心步驟。從選苗到移栽,一步步來:
- 挑選健壯苗: 這步很重要!別貪便宜買弱苗。選葉片顏色飽滿、灰綠帶絨毛,莖杆粗壯結實,根系發達(輕輕提起育苗盆,能看到白色根從底部孔鑽出來最好),沒有病蟲害(仔細看葉背!)的苗。品種方面,在台灣推薦較耐熱的品種,如「西班牙薰衣草」、「齒葉薰衣草」、「甜薰衣草」、「羽葉薰衣草」(這個其實是Plectranthus屬,但習性類似)。狹葉薰衣草(真薰衣草)很香但難度極高。
- 準備好盆土: 按照前面講的薰衣草種植土壤選擇配方,把土配好。新盆洗乾淨,舊盆更要徹底清洗消毒(尤其之前生過病的)。盆底鋪一層1-2公分的發泡煉石或碎磚塊做排水層。
- 脫盆與修根(可選但推薦): 小心地把苗從原來的育苗盆取出。輕輕用手指或小工具鬆開底部和側面盤結纏繞的根(這叫“打散根球”),特別是那些已經繞了好幾圈的。稍微修剪掉一點點底部過於纏繞的細根和老根,刺激它長新根。別怕,薰衣草挺耐折騰(但別剪太狠!)。
- 上盆定植: 先在盆裡放入部分配好的土。把處理好的苗放進去,調整高度,讓原來根系的土坨表面略低於盆沿1-2公分。一手扶苗,一手往周圍填土。邊填邊輕輕壓實(注意是輕輕!),確保土壤和根系接觸良好,沒有大空隙。
- 澆定根水: 種好後,立刻澆透水!直到水從盆底嘩嘩流出。這一步很關鍵,讓新土和根系緊密結合。
- 放置環境: 剛種好的苗,先放在 明亮但沒有強烈直射光的地方(比如樹蔭下、牆角散射光好的位置)緩苗3-5天。觀察葉子狀態,如果依然挺立有精神,就可以慢慢移到它最終的位置了。

陽光、通風、溫度:環境三要素
種下去了,水也會澆了,還得給它找個好地方落腳。
- 陽光!陽光!陽光! 薰衣草是絕對的陽性植物。它需要 每天至少6小時以上的直射陽光!最好是全日照!光照不足,它會長得又瘦又高(徒長),枝條軟弱,葉片稀疏,開花稀少甚至不開花,還容易生病。所以,陽台、窗台、花園,哪個地方陽光最猛烈,就讓它去那裡!別心疼,它曬得越歡,長得越好,香味越濃!這是薰衣草種植方法成功的關鍵環境因素。我的經驗是,東向陽台勉強及格,南向最好,西向下午太熱要注意,北向…算了吧。
- 通風!通風!通風! 這點在悶熱潮濕的台灣尤其重要!良好的通風能:
- 快速帶走葉片表面的水氣,減少病害(特別是黴菌類)發生。
- 降低植株周圍的溫度和濕度,讓它感覺舒服點。
- 促進土壤水分蒸發,避免積水爛根。 所以,種植薰衣草的地方,一定要空氣流通。別把它們緊緊挨著牆壁或其他植物塞在角落。盆栽的話,放在開闊的陽台邊緣比放在封閉的窗內好太多。庭院種植也要注意不要種在過於鬱閉的地方。這點是薰衣草種植注意事項裡常被忽視但極其重要的一環!
- 溫度: 薰衣草喜歡涼爽的氣候。生長適溫大概在 15°C – 25°C。台灣夏天的酷暑(動輒35°C以上)和高濕是它最大的挑戰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強調秋天種植,讓它在炎夏前長壯實。冬天,除了耐寒性較差的品種(如西班牙薰衣草),大部分在台灣平地可以安全過冬(北部濕冷地區注意寒流時避風)。高溫時節,想辦法給它降降溫(比如放在大盆植物旁邊遮點蔭、盆底墊隔熱板、避免水泥地直接輻射熱),通風更是重中之重!

養護要點:修剪、施肥、過冬
種活了只是開始,要養得好、開花旺、變成老樁,還得靠後續的養護功夫。這也是薰衣草種植方法中提升檔次的部分。
修剪:薰衣草的生命線!
- 花後修剪: 這是 最重要 的修剪!開完花後(通常在初夏),趕緊把開過花的枝條,連同花頭往下剪,大約剪掉枝條長度的 1/3 到 1/2。注意看枝條,剪到有明顯綠色葉片生長點的上方一點點。這樣做能:1) 避免結籽消耗養分,2) 刺激植株從基部萌發新的壯枝,3) 保持株型緊湊美觀,防止中間空禿。千萬別捨不得剪!花敗了留著只會讓植株變弱、株型散亂。這是薰衣草種植注意事項中最關鍵的養護動作之一。
基肥:在上盆配土時,可以預先在土裡混入 少量的 緩釋性有機肥(如顆粒狀的雞糞肥、骨粉)或緩釋型的複合肥(N-P-K比例類似1:2:1或1:1:1的)。記住,量一定要少!一點點就夠。
- 追肥:主要在 春秋生長旺盛期和花苞孕育期 進行。頻率大概 一個月1次 就足夠了(甚至更少)。肥料選擇:
- 有機液肥: 如稀釋的 海藻精、魚精、草木灰浸出液。這些含有豐富的磷、鉀及微量元素,非常適合薰衣草。稀釋濃度要比說明書標示的 再稀釋一倍 以上(比如說明寫1:500,你用到1:1000甚至更淡)。薄肥勤施是王道。
- 低氮高磷鉀複合肥: 選擇N-P-K比例類似 1:2:2 或 0:10:10 的花多多或魔肥等水溶性肥。同樣,稀釋濃度要淡,頻率要低。
度夏與越冬:
度夏: 台灣種薰衣草的最大難關!核心就是 “通風、遮陰(避烈日)、控水”。
- 通風第一! 想盡辦法讓空氣流動起來。電風扇吹(避開直吹太久)都比悶著強。
- 避開午後烈日: 如果環境極端酷熱(如西曬陽台),在 中午12點到下午3點 這段最熱的時間,適當遮擋掉部分強光(用50%-70%遮光率的遮陽網),防止葉片灼傷和盆土過熱。但早晚的光照要保證!
- 嚴格控水: 嚴格遵循 薰衣草種植澆水指南,等土乾得很透了再澆,澆水時間選清晨或夜晚。高溫時絕對禁止噴濕葉面(尤其傍晚)!
- 停止施肥!
- 適當清理過密的底部枝葉,增加內部通風。 熬過夏天,你的薰衣草就勝利了一半!
越冬: 相對簡單。
- 台灣北部/濕冷地區: 注意強烈寒流來襲時(尤其溫度接近10°C或以下時),把盆栽移到避風、向陽的位置。減少澆水,保持盆土偏乾。少量耐寒性差的品種可能需要簡單保護(罩個透氣塑料袋擋風)。地栽植株可在根部覆蓋些乾草或落葉保溫(但別悶住莖基部)。
- 台灣中南部: 通常可以露天安全越冬。注意控水即可。 冬天是讓它好好休息積蓄力量的時候。

蟲害病害防治:預防勝於治療
薰衣草因為本身有特殊香氣,蟲害相對較少,但也不是完全免疫。病害則主要集中在潮濕悶熱環境下。
- 常見蟲害:
- 蚜蟲: 偶爾會有綠色或黑色小蚜蟲聚集在嫩芽、花苞處吸汁。數量少時可用強力水噴掉。嚴重時用肥皂水或窄域油(礦物油)噴灑,注意葉背也要噴到。薰衣草種植注意事項:平時保持植株健壯、通風良好是預防關鍵。
- 紅蜘蛛: 這個在乾燥炎熱不通風的環境下容易爆發!葉片正面會出現密集黃白色小點,背面有細小紅色或白色蟲體和絲網。非常討厭!預防靠 加強通風、增加空氣濕度(噴霧環境而非植株葉面) 。發現初期,立刻用強力水反覆沖洗葉背(特別是早期)。嚴重時需用殺蟎劑(如苦楝油、克芬螨等噴灑)。
- 粉蝨: 小白蛾子,一碰就飛。主要在葉背產卵吸汁。黃色黏蟲板有效。藥劑可選撲滅松(注意安全間隔期)或植物性殺蟲劑如苦楝油。 對付蟲害,我推崇物理防治(水沖、手捉、黏板)和有機藥劑(苦楝油、窄域油、肥皂水)優先。化學農藥是最後手段。
- 常見病害:
- 根腐病/莖腐病: 這是最致命也最常見的!罪魁禍首就是 澆水過多 + 土壤排水不良 + 通風差!症狀是枝條從基部開始變黑、軟爛、枯萎,整株迅速死亡。幾乎無藥可救! 唯一的辦法就是預防:嚴格執行 薰衣草種植澆水指南 和做好 薰衣草種植土壤選擇!澆水前務必確認土乾透了!盆土排水性必須好!環境必須通風!
- 灰黴病: 潮濕、悶熱、不通風時容易發生。表現為花朵、葉片或枝條上出現灰褐色的黴層,導致腐爛。預防:保證通風!避免淋雨過多(尤其花期),澆水別澆到花和葉子上!及時清理殘花敗葉。發現病部立即剪除銷毀。藥劑可用撲克拉錳等殺菌劑。 病害的防治,核心就是創造 “乾爽、通風” 的環境!這是所有薰衣草種植注意事項中最最基礎也最重要的點!
本文參考:艾瑪的法式漫遊手札 –薰衣草:品種、種植技巧與花語全解析!打造迷人紫色花園
老張的實戰經驗與常見問題解答 (Q&A)
薰衣草種植常見問題速查表
遇到問題別慌張,對照下表找方向:
症狀表現 | 可能原因 | 解決方向 |
---|---|---|
葉片發黃、掉落(尤其底部老葉) | 澆水過多爛根初期 / 長期過度乾旱 / 自然老化 | 檢查盆土乾濕! 過濕停澆通風;過乾澆透水。修剪過密老葉。 |
枝條從基部變黑、軟爛、整株枯萎 | 根腐病/莖腐病(澆水過多+排水差+通風不良) | 極難救治! 立即停止澆水,清除病株隔離,檢查土和根。嚴重者丟棄。預防為核心! |
植株徒長(莖細長、葉間距大、不開花或少花) | 光照不足 / 氮肥過多 | 移到陽光充足處。 停止或減少施肥,尤其氮肥。適當修剪頂部促分枝。 |
葉片出現密集黃白色小點,背面有紅點/絲網 | 紅蜘蛛危害 | 加強通風濕度。用強力水反覆沖洗葉背。噴灑苦楝油或殺蟎劑。 |
開花量少或不開花 | 光照不足 / 未修剪 / 氮肥過多 / 植株老化 / 品種特性 | 確保充足日照。 花後及時修剪。 改用磷鉀肥為主。 老化嚴重植株考慮強剪更新。 |
葉片捲曲、變形 | 蚜蟲危害 / 藥害 / 極端環境應激 | 檢查嫩芽花苞有無蚜蟲。 沖水或噴肥皂水。 排除近期是否噴藥過量或不當。改善環境。 |
植株下部空禿,只有頂端有葉 | 長期未修剪 / 基部光照通風不足 | 及時進行花後修剪和整形。 清理底部過密枝葉增加通風光照。 老化植株考慮強剪更新。 |
新葉小、生長緩慢 | 根系問題(盆小/爛根) / 長期缺肥 / 環境不適(太冷/太熱) | 檢查根系狀態和盆大小。 春秋生長期適量施薄肥。改善環境溫度。 |
Q: 薰衣草要用什麼肥料?
A: 主要用含「磷鉀」較高的肥料,氮肥要少。推薦稀釋的有機液肥(海藻精、魚精、草木灰水)或低氮高磷鉀的水溶性複合肥(如N-P-K 1:2:2)。記住「薄肥勤施」原則,寧淡勿濃,一個月最多1次就夠。夏冬季別施肥。
Q: 薰衣草可以養在室內嗎?
A: 坦白說,很難養好,不推薦長期養在室內。原因很簡單:
- 光照嚴重不足: 室內的光線強度遠遠達不到薰衣草的需求(至少6小時直射光)。即使是放在南向窗邊,隔著玻璃,光線也大打折扣(玻璃會過濾掉很多有效光波)。結果就是徒長、不開花、虛弱易病。
- 通風不良: 室內空氣流通差,悶濕環境是薰衣草的天敵,極易誘發病害(尤其是根腐、灰黴病)。
- 濕度控制困難: 薰衣草喜歡乾爽環境。室內為了人舒適,濕度往往偏高,尤其在梅雨季或夏季使用冷氣時可能有冷凝水問題。 結論: 薰衣草是戶外植物!陽台、露台、花園才是它的歸宿。如果非要放室內,也只能作為 短期觀賞(比如開花時搬進來欣賞幾天),然後趕快放回戶外陽光充足、通風良好的地方恢復。長期室內養殖成功率極低。
Q: 薰衣草需要每天澆水嗎?
A: 絕對不需要! 前面薰衣草種植澆水指南的核心就是“寧乾勿濕”。每天澆水是養死薰衣草的最快方法!澆水的頻率完全取決於:
- 天氣(溫度、濕度、日照)
- 盆器大小和材質(陶盆乾得快,塑膠盆慢)
- 植株大小和生長狀態
- 最重要的是:盆土的乾濕程度! 必須 每次都用手摸土確認乾透了 再澆水。在台灣,即使是生長季的春秋,盆土從表面乾到內部也需要幾天時間;夏天高溫可能乾得快些(但也需謹慎);冬天則非常慢。死記硬背“幾天澆一次”是沒用的!